close

(許敏溶/台北報導)

台灣過去幾年發生食安風暴,對食安治理與管制帶來嚴峻挑戰,交通大學今舉辦論壇,與會學者指出,以科學證據為基礎的專家治理體系,已是普世價值,卻因民眾參與的不足而嚴重減損科學證據成為決策基礎的正當性,台灣在調和專家治理和民主審議的必要程序等部分,仍有待尋求共識,特別在高度爭議的美國牛豬肉和日本核食進口議題。

食安風暴對台灣食安治理與管制帶來挑戰,卻也提供轉化和進步的契機,只是食品生產供應牽涉許多專業與科技面向,如何在尊重科學專業、產業特性,以及現代民主所強調的審議民主部分,透過資訊透明公開和有效參與間獲致平衡,有必要深入研討,交大科技法律學院今、明兩天在台北舉辦「第二屆食品法律與政策研討會暨跨領域論壇」,邀請國內產官學研進行交流與對話。

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長吳秀梅在開幕致詞時指出,近來陸續發生偽藥與農藥標準問題事件,以遭仿冒的降血脂用藥「冠脂妥」事件來說,當事件發生多久後業者要通報,以及藥商無法提出購藥的證據,但法律卻無可施力,顯示法令還有要休改之處,也是食藥署努力還不夠,所以要多學習、聽取各方意見。

會議主辦人、交大科技法律學院TPP與跨國經貿法研究中心主任倪貴榮認為,過去數年政府多次修正「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」與強化行政管制措施,此法雖然納入先進國家管理思維,但是否真能確保食品衛生安全品質及國民健康,尚需進一步的觀察與驗證。

倪貴榮進一步指出,以科學證據為基礎的專家治理體系已是普世價值,以此理念固然是健康風險控管的核心,但因為民眾參與的不足,嚴重減損科學證據成為決策基礎的正當性。台灣在調和專家治理和民主審議的必要、原則和程序要件等,仍有待學理和實務的研議和共識尋求,特別在高度爭議的美國牛豬肉和日本核食進口議題上,更顯迫切。

新聞來源:蘋果日報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ctuit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